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_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98)

更新时间:2018-10-23 来源:行测 点击:

【www.haixia51.com--行测】

1.1.

A.市场调查中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B.学术研究有些需用该方法有些则不需

C.媒体常常使用这些方法因而误导了大众

D.人体生物学研究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1.2.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3.

A.被试机会相等地被分在实验组或控制组

B.采用掷硬币或数字表格这样的随机方法

C.实验人员分配被试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

D.所做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某种关联

1.4.

A.南辕北辙

B.泾渭分明

C.本末倒置

D.大相径庭

1.5.

A.随机分配和随机取样是不同的概念

B.科学研究与媒体调查的方法差别很大

C.“真实验”必须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

D.随机取样与科学研究并无很大关系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一种观念,如果仅是直观的泛说,而未加以分析,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易接受和“操作”。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现代诠释亦即证明,是我们提倡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如“天人合一”,今天借用,就必须确定“天”与“人”各自的科学含义,否则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苑囿。再如弘扬“忠”、“孝”,离开科学的诠释,也难免会出毛病。 我们的先人倡导“普通和谐”,但很难实现;今人依然钟情“普通和谐”,并努力付诸行动。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在时空两无限中,根本属性是和谐的;一时畸形,事出有因。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斗争恰是一种“正畸矫形”的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观念很不少。其中,“内圣外王之道”值得研究。这种说法的原意是,人道德的修养达到完美的地步,社会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古人的“内圣说”,是缺乏约束力的一种泛道德主义观念,历史已经诠释了它的作用:“内圣”,不可能成为“外王”的充要条件。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来解决。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这并不是说我们敌视“内圣”甚至要摒弃传统文化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没有对古代传统文化的[a],就没有现代的、科学的文化观念的发展。

发展这一点还不够。回溯历史,中国人“有容乃大”,曾真诚地“吸纳百川”,在唐朝,西域的音乐、舞蹈,印度的佛教文化都请了进来,当时佛经“百十倍”于儒家经典,中国文化并没有因此萎缩,反而繁荣发展了。现代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是不会逊于古人的,而且更讲究科学的态度。

2.1.

第2段[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论证分析

B.批判继承

C.舍弃

D.弘扬

2.2.

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一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符合现代的科学观

B.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必须进行现代证明

C.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并非科学

D.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能用来证明其他现象

2.3.

对于“普通和谐”的“普通”的现代解释应该是( )。

A.时空两无限

B.平凡的

C.正常的,非畸形

D.通常,一般

2.4.

作者认为“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的原因是( )。

A.现代社会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调节矛盾、解决问题

B.现代社会的矛盾已经不同于“内圣外王”时期的社会矛盾

C.只有依靠强大的外部强制力才能解决问题

D.“内圣外王”是封建思想的残余,我们应当对其批判

2.5.

文章最后一段中“发展这一点还不够”中的“这一点”指的是( )。

A.“内圣外王之道”

B.对传统文化观点扬弃

C.时刻以科学的观点武装头脑

D.将传统文化观点加以分析形成体系

2.6.

作者使用唐朝的例子是为了( )。

A.说明传统观念“有容乃大”对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B.说明我们应当继承传统文化观点

C.说明历史上我们也曾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

D.说明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2.7.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应当继承(接受)、弘扬(操作),不应当摒弃

B.今天提倡“普通和谐”观念,有助于剔除人在征服自然中的有害因素

C.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科学诠释,体现了中国人的现代文化观念

D.加以分析地宣传“天人合一”的观念于今是有益的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不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也是四言为主。”为什么“四字格”成语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 ”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颔联和颈联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却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同,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在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的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哀而不伤;有的则把较长句子< >,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但是无论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3.1.

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主要原因是(  )。

A.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结构灵活多变,音律和谐,便于记忆

B.最具有汉语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C.因为“四言”是惟一字数较少的却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

D.“四字格”的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土壤里中

3.2.

文中< >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掐头去尾

B.精简压缩

C.去糟存精

D.断章取义

3.3.

下列成语的来源可分为四类:有的出自神话传说,有的出自寓言故事,有的出自历史故事,有的出自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

①名正言顺  ②开天辟地  ③图穷匕见  ④勾心斗角

⑤画蛇添足  ⑥精卫填海  ⑦黔驴技穷  ⑧卧薪尝胆

其中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是(  )。

A.①④

B.②⑥

C.③⑧

D.⑤⑦

3.4.

下列选项对于文章主旨概括正确的是(  )。

A.“四字格”成语备受欢迎

B.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C.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

D.成语深深扎根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

3.5.

根据本文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于内容而言,“四字格”往往更讲究声调的平仄协调

B.成语即四音节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固定词组

C.“四字格”表义的高度概括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D.“四字格”成语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均体现了汉语的精妙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任何物质产品在交换中都会因为“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知识却在交流中“给了别人,自己仍然有”。物质产品的消费,往往是以亡其载体,灭其信息的毁灭性消费方法进行的,而知识的“消费”过程则不会亡其载体,灭其信息,而是从不同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或者是由非生命载体生命载体转移(读书、授业等),或者是由生命载体向非生命载体转移(论著、设计等)。

物质产品的主要属性,在生产它的过程中便一次性地确定下来。但是知识不然,同是一种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同一种无线电知识,家庭主妇的“消费”,仅在于开关电视机;科学家的“消费”则表现为用奇妙的微分方程获得电视的最新理论。

正因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带来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比如,我们今天利用牛顿定律,无须向英国交税;我们运用欧姆定律,也无须向德国支付专利费用,等等。这些都表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质。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特殊资源,向自然索取馈赠,最关键是向知识索取馈赠。

4.1.

“消费”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是(  )。

A.物质的耗费

B.精神的耗费

C.使用

D.既是物质的耗费又是精神的耗费

4.2.

“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分别所指的是(  )。

A.消费者和物质产品

B.人的头脑和书籍资料

C.运用知识的人和精神产品

D.读书、授业等和论著、设计等

4.3.

本文的论题是(  )。

A.科学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

B.知识使用价值的特点

C.必须重视知识的使用价值

D.消费知识的过程是脑力劳动的过程

      千百年来,人们裹在梦幻的柔纱里,忘却尘世的喧嚣,单纯的心灵只愿意接受这一个李白:诗仙、醉圣、谪仙人……不,历史是斑驳的杂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______;“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是______;“长揖万圣君,还归富春山”是______;“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是______。既热中功名,又藐视权位;既超凡,又落俗;既坦荡荡,又常戚戚。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李白。 

       追根究底,古代的“士”在坚持心中的“道”与应对客观的“势”的矛盾中,只能有四种选择:殉道[a]“势”,修道[b]“势”,泯道[c]“势”,[d]于“道”、“势”之间。多数的“士”并非自觉地选择了最后一中,李白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清醒地认识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他的不幸在于“达”不能“兼济”、“穷”不甘“独善”,[e],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冲突中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

5.1.在上文横线上填入相关词语,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A.隐逸 附庸 傲骨 媚态

B.隐逸 傲骨 附庸 媚态

C.傲骨 隐逸 附庸 媚态

D.傲骨 媚态 隐逸 附庸

5.2.

在文中四个加下划线的词中必须修改的是(    )。

A.热中

B.藐视

C.落俗

D.戚戚

5.3.在[a]、[b]、[c]处恰当的措辞是(    )。

A.抗 媚 避

B.避 媚 抗

C.避 抗 媚

D.抗 避 媚

5.4.在[d]处恰当的措辞是(    )。

A.徜徉

B.徘徊

C.周旋

D.出入

5.5.在[e]处恰当的措辞是(    )。

A.从而

B.因为

C.于是

D.其实

查看答案与解析 1.1.

A.市场调查中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B.学术研究有些需用该方法有些则不需

C.媒体常常使用这些方法因而误导了大众

D.人体生物学研究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1.2.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3.

A.被试机会相等地被分在实验组或控制组

B.采用掷硬币或数字表格这样的随机方法

C.实验人员分配被试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

D.所做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某种关联

1.4.

A.南辕北辙

B.泾渭分明

C.本末倒置

D.大相径庭

1.5.

A.随机分配和随机取样是不同的概念

B.科学研究与媒体调查的方法差别很大

C.“真实验”必须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

D.随机取样与科学研究并无很大关系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一种观念,如果仅是直观的泛说,而未加以分析,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易接受和“操作”。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现代诠释亦即证明,是我们提倡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如“天人合一”,今天借用,就必须确定“天”与“人”各自的科学含义,否则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苑囿。再如弘扬“忠”、“孝”,离开科学的诠释,也难免会出毛病。 我们的先人倡导“普通和谐”,但很难实现;今人依然钟情“普通和谐”,并努力付诸行动。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在时空两无限中,根本属性是和谐的;一时畸形,事出有因。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斗争恰是一种“正畸矫形”的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观念很不少。其中,“内圣外王之道”值得研究。这种说法的原意是,人道德的修养达到完美的地步,社会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古人的“内圣说”,是缺乏约束力的一种泛道德主义观念,历史已经诠释了它的作用:“内圣”,不可能成为“外王”的充要条件。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来解决。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这并不是说我们敌视“内圣”甚至要摒弃传统文化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没有对古代传统文化的[a],就没有现代的、科学的文化观念的发展。

发展这一点还不够。回溯历史,中国人“有容乃大”,曾真诚地“吸纳百川”,在唐朝,西域的音乐、舞蹈,印度的佛教文化都请了进来,当时佛经“百十倍”于儒家经典,中国文化并没有因此萎缩,反而繁荣发展了。现代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是不会逊于古人的,而且更讲究科学的态度。

2.1.

第2段[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论证分析

B.批判继承

C.舍弃

D.弘扬

2.2.

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一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符合现代的科学观

B.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必须进行现代证明

C.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并非科学

D.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能用来证明其他现象

2.3.

对于“普通和谐”的“普通”的现代解释应该是( )。

A.时空两无限

B.平凡的

C.正常的,非畸形

D.通常,一般

2.4.

作者认为“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的原因是( )。

A.现代社会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调节矛盾、解决问题

B.现代社会的矛盾已经不同于“内圣外王”时期的社会矛盾

C.只有依靠强大的外部强制力才能解决问题

D.“内圣外王”是封建思想的残余,我们应当对其批判

2.5.

文章最后一段中“发展这一点还不够”中的“这一点”指的是( )。

A.“内圣外王之道”

B.对传统文化观点扬弃

C.时刻以科学的观点武装头脑

D.将传统文化观点加以分析形成体系

2.6.

作者使用唐朝的例子是为了( )。

A.说明传统观念“有容乃大”对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B.说明我们应当继承传统文化观点

C.说明历史上我们也曾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

D.说明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2.7.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应当继承(接受)、弘扬(操作),不应当摒弃

B.今天提倡“普通和谐”观念,有助于剔除人在征服自然中的有害因素

C.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科学诠释,体现了中国人的现代文化观念

D.加以分析地宣传“天人合一”的观念于今是有益的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不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也是四言为主。”为什么“四字格”成语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 ”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颔联和颈联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却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同,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在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的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哀而不伤;有的则把较长句子< >,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但是无论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3.1.

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主要原因是(  )。

A.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结构灵活多变,音律和谐,便于记忆

B.最具有汉语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C.因为“四言”是惟一字数较少的却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

D.“四字格”的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土壤里中

3.2.

文中< >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掐头去尾

B.精简压缩

C.去糟存精

D.断章取义

3.3.

下列成语的来源可分为四类:有的出自神话传说,有的出自寓言故事,有的出自历史故事,有的出自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

①名正言顺  ②开天辟地  ③图穷匕见  ④勾心斗角

⑤画蛇添足  ⑥精卫填海  ⑦黔驴技穷  ⑧卧薪尝胆

其中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是(  )。

A.①④

B.②⑥

C.③⑧

D.⑤⑦

3.4.

下列选项对于文章主旨概括正确的是(  )。

A.“四字格”成语备受欢迎

B.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C.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

D.成语深深扎根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

3.5.

根据本文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于内容而言,“四字格”往往更讲究声调的平仄协调

B.成语即四音节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固定词组

C.“四字格”表义的高度概括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D.“四字格”成语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均体现了汉语的精妙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任何物质产品在交换中都会因为“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知识却在交流中“给了别人,自己仍然有”。物质产品的消费,往往是以亡其载体,灭其信息的毁灭性消费方法进行的,而知识的“消费”过程则不会亡其载体,灭其信息,而是从不同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或者是由非生命载体生命载体转移(读书、授业等),或者是由生命载体向非生命载体转移(论著、设计等)。

物质产品的主要属性,在生产它的过程中便一次性地确定下来。但是知识不然,同是一种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同一种无线电知识,家庭主妇的“消费”,仅在于开关电视机;科学家的“消费”则表现为用奇妙的微分方程获得电视的最新理论。

正因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带来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比如,我们今天利用牛顿定律,无须向英国交税;我们运用欧姆定律,也无须向德国支付专利费用,等等。这些都表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质。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特殊资源,向自然索取馈赠,最关键是向知识索取馈赠。

4.1.

“消费”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是(  )。

A.物质的耗费

B.精神的耗费

C.使用

D.既是物质的耗费又是精神的耗费

4.2.

“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分别所指的是(  )。

A.消费者和物质产品

B.人的头脑和书籍资料

C.运用知识的人和精神产品

D.读书、授业等和论著、设计等

4.3.

本文的论题是(  )。

A.科学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

B.知识使用价值的特点

C.必须重视知识的使用价值

D.消费知识的过程是脑力劳动的过程

      千百年来,人们裹在梦幻的柔纱里,忘却尘世的喧嚣,单纯的心灵只愿意接受这一个李白:诗仙、醉圣、谪仙人……不,历史是斑驳的杂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______;“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是______;“长揖万圣君,还归富春山”是______;“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是______。既热中功名,又藐视权位;既超凡,又落俗;既坦荡荡,又常戚戚。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李白。 

       追根究底,古代的“士”在坚持心中的“道”与应对客观的“势”的矛盾中,只能有四种选择:殉道[a]“势”,修道[b]“势”,泯道[c]“势”,[d]于“道”、“势”之间。多数的“士”并非自觉地选择了最后一中,李白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清醒地认识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他的不幸在于“达”不能“兼济”、“穷”不甘“独善”,[e],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冲突中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

5.1.在上文横线上填入相关词语,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A.隐逸 附庸 傲骨 媚态

B.隐逸 傲骨 附庸 媚态

C.傲骨 隐逸 附庸 媚态

D.傲骨 媚态 隐逸 附庸

5.2.

在文中四个加下划线的词中必须修改的是(    )。

A.热中

B.藐视

C.落俗

D.戚戚

5.3.在[a]、[b]、[c]处恰当的措辞是(    )。

A.抗 媚 避

B.避 媚 抗

C.避 抗 媚

D.抗 避 媚

5.4.在[d]处恰当的措辞是(    )。

A.徜徉

B.徘徊

C.周旋

D.出入

5.5.在[e]处恰当的措辞是(    )。

A.从而

B.因为

C.于是

D.其实

查看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解析: A、B、D均可在文中找到答案,而C选项是“媒体对随机取样的关注导致了大众误读”,并不是“媒体常常使用随机取样这一方法”,因此答案选择C。

1.2.答案:

解析: 根据第五段中“如果一个研究中使用了随机分配的方法,那么它就是一项真实验,如果没有使用,那么它是一项相关调查”,可知②④符合要求,因此答案选择C。

1.3.答案:

解析:

B项是实现随机分配的手段,但是文中还提到“更常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随机化数字表格”,由此,B不一定是随机分配必须使用到的手段,肯定也不是随机分配的关键,排除B;分析问掌柜,随机取样需要确保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被选中,随机分配也要确保被试分组时不带有偏见,C是两者都要具备的条件,由此排除C;由文可知,D项是两者不同的部分内容,排除D。

根据文中表述,“随机取样……要确保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中”,其中“同等机会”是关键词,因此答案选择A选项。

1.4.答案:

解析: 由“随机取样和随机分配是非常不同的概念”和“然而”可知,横线处填入的词表达的是两者“目的”不一样的意思,“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这三个词用在此处均不合适。D项中“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符合文意,当选。

1.5.答案:

解析: 文章并未对科学研究和媒体调查的方法进行过比较,排除B。“‘真实验’必须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是文章提到的一部分内容,排除C。“随机取样与科学研究并无很大关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随机分配”和“随机取样”是文章主要讲述的两个概念,并且文章针对两者之间的不同展开论述,因此A为正确答案。

2.1.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语境搭配。

空格处的上文提到,古代传统文化也有不足之处,但这不是要敌视或摈弃,接着用”恰恰相反“引出对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与摈弃相反的,并且能看到其不足之处,因此B项“批判继承”最为恰当。A项不切合语意;C、D项态度片面。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将该句定位材料,其上文为“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现代诠释亦即证明,是我们提倡的科学态度”,其后材料举例说明了这一观点,而该句也是为这一观点服务,因此A、B、C项正确;D项错误,无法从材料推出。故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先人倡导“普通和谐”,今人也倡导“普通和谐”,因此他们的根本属性都是“和谐”,根据下文,在时空两无限中,根本属性是和谐的,可见“普通”的含义是时空两无限。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根据“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的”所以“一词可知,其原因在上文——“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来解决”;B项错误,材料未将古今社会矛盾作对比,更没有将其作为不宜再唱高调的原因;C、D项无中生有。故正确答案为A。

2.5.答案: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定位“发展这一点还不够”,要理解“这一点”所指的内容,需要在其上文找答案。其上一句“这并不是......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没有......就没有......”说的是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因此B项正确。A、C、D项均不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B。

2.6.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首先提出“回溯历史,中国人‘有容乃大’,曾真诚地‘吸纳百川’”,接着举出唐朝的例子以阐释该观点,D项是对此观点的同义替换。A项表述不够准确,材料侧重的是“吸纳百川”的行为,而非“有容乃大”的特性;B项不合文意;C项表述宽泛,没有切中重点”吸纳百川“。故正确答案为D。

2.7.答案:

解析:

本题为态度理解题。

A项错误,表述过于绝对,文章要求我们要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的说继承或屏弃;B项正确,由“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在时空两无限中,根本属性是和谐的;一时畸形,事出有因”可推知;C、D项正确,可由第一段推出。故正确答案为A。

3.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定位讲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一段话,文章从汉语文化特点的形式、语言内部考查、音律、心理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四字格成语受重视的原因,A项完整又精炼概括了这些方面,故当选。

BCD项分别属于四字格成语受重视的一方面,从属于A项,所以不选。故正确答案为A。

3.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的语境搭配填空。

定位原文,把较长句子变成四音节成语,可见是精简语句,“精简压缩”符合语境,所以B正确。

“掐头去尾”是指除去前头后头两部分,比喻除去没有用的部分;“去糟存精”是指去除糟粕保存精华。文章只说把长句子简练化,并没有“去除无用部分”的意思,所以AC不选。“断章取义”是指不顾全篇文章的意思,只孤立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明显不符语境,D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3.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对成语的出处的了解。

“开天辟地”是讲盘古氏开辟天地,始有人类;“精卫填海”是讲炎帝的女儿因溺于东海而死,所以变成了精卫鸟从西山衔来石子想把海填平。两个故事都出自古代的神话故事,B项正确。

“名正言顺”是指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出自《论语·子路》。“勾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出自杜牧《阿房宫赋》。两个属于出自古代名家名篇;“图穷匕见”指靳柯刺秦的故事。“卧薪尝胆”指越往勾践的故事。两个出自历史故事;“画蛇添足”和“黔驴技穷”出自寓言故事。

故正确答案为B。

3.4.答案:

解析:

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文章结构很清晰,第一段从形式上分析四字格成语广受重视的原因,推出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第二段从内容上来分析,成语也是哈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所以正确文章主要讲的内容就是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C项正确。

AD项是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精华所在的形式上的体现;B项是内容上的体现。都从属于C项。

故正确答案为C。

3.5.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概括了文章的主旨,表述正确。A项表述不准确,“四字格“成语讲究声调的平仄协调,并不是“四字格”。B项表述错误,成语多是四字组成,并不全都是四音节。C项“最大的特点”无从得出。

故正确答案为D。

4.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文章首先指出“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接下来对这两种“消费”进行比较和说明,在最后一段作者点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由此可知,“消费”在本文中并不是“耗费”的含义,而是特指“使用”。故正确答案为C。

4.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由文章首段最后一句话可知,“生命载体”指读书、授业等,而“非生命载体”则是论述、设计等。故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章第一段通过比较物质产品和知识在“消费”上的不同,说明了知识的使用价值具有再生性特点;第二段通过比较物质产品和知识的属性的不同,说明了同一种知识在使用上,具有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的特点;第三段表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由此可知,文章主要介绍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点。

A、D项未抓住文章主体词“知识的使用价值”,C项对文章主旨进行了引申,不合题干要求,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1.答案:

解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对第一个空的解释说明,体现出一种傲骨情怀;“长揖万圣君,还归富春山”体现出了一种隐逸;“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体现出了附庸。因此,正确答案为D。

5.2.答案:

解析:

“既热中功名,又藐视权位;既超凡,又落俗;既坦荡荡,又常戚戚。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李白”,这句话是用来说李白不畏权贵,超凡脱俗,坦荡的人生。“热中”表示急切的盼望得到(个人或单位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明显的消极色彩,也作“热衷”。因此,正确答案为A。

5.3.答案:

解析:

根据文段的语境可以得出“殉道”是为了对抗当时的不公,所以第一个空填入“抗”,排除B、C;“修道”是为了避开现实中的一些人或事,第二个空填入“避”,比较合适。因此,正确答案为D。

5.4.答案:

解析: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周旋”:尽量拖延时间,和对方相持下去以等待有利时机。

“[d]于‘道’、‘势’之间。多数的‘士’并非自觉地选择了最后一种,李白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可以看出,是在“道”和“势”之间选择,不确定最终的选择,有犹豫的成分在里面。因此,正确答案为B。


5.5.答案:

解析:

“他清醒地认识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他的不幸在于‘达’不能‘兼济’、‘穷’不甘‘独善’,[e],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冲突中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可以看出[e]前面的内容都是在“他”解释“入世”和“出世”的矛盾冲突中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的原因,则[e]后面需要填入一个表示结论的词。因此,正确答案为C。

本文来源:https://www.haixia51.com/xc/214255/

推荐内容

为您推荐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青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

1 【答案】C。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规定  解析:《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 【答案】A。德国  解析: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黑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乡

以下真题是根据网上搜集以及考生回忆整理,在题号顺序上可能与考生的试题有出入,请考生以试卷为准。  一、常识判断  1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 顺应客观规律B 注重主动思考  C 能够坚持不懈D 能够触类旁通  1 【答案】A。解析:庖丁解牛是指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

2019-07-03 17:20:07   乡镇公务员考试真题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

14 【答案】A。德国  解析: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欧元区共有19个成员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斯洛文尼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新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

以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根据网上搜集以及考生回忆的真题做出的答案及解析,在题号顺序上可能与考生的试题有出入,建议考生在看解析时参考答案选项。  60 【答案】C。47  解析:老李家的人均水费为210×5÷6=175元,老张家的人均水费为(180×5+30×7)÷5=222元,则所求为222-175=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湖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

【真题】下列关于党的重要思想,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①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