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432)

更新时间:2018-10-31 来源:行测 点击:

【www.haixia51.com--行测】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对这个问题,国内经济界人士认识不大一致,而且标准也不完全一样。①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正常的,但在部分行业已局部出现过热的苗头。

当前的经济加速增长,是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近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加强了宏观调控,实现了“软着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入了WTO,国民经济中的各种关系已逐渐理顺,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②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投资,投资增长率都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2002年的投资增长率为17.4%,2003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31.1%,其中集体投资增长37.8%,个体经济投资增长14.1%,利用外资增长44.1%。这必将为下半年和2004年的经济增长打下牢固基础。特别是国债的扩大发行和民间投资的增加,更为建设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到2002年底,中国已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带动银行信贷和其他资金形成了3万多亿元投资规模,2003年又发行1400亿国债,这对新建重大工程、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供给能力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③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位,独占鳌头。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吸收外资229.8亿美元,实际使用130.7亿美元,同比增长56.7%。第二季度由于一些跨国公司推迟或取消了原定的来华商谈项目计划,使引资规模有所减少,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正如美国摩根大通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基本吸引力——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供应——未变。④因此,“非典”一经缓解,外资必将大量涌入,中国将是国际资本的长久投资热土。初步预测,2003年实际引资总额将接近600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在某些部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已出现了过热的迹象。第一,投资率过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多。第二,金融信贷膨胀。第三,有的产业发展过快,冶金、汽车、化工、建材等行业都出现了投资建厂、扩大规模的热潮。连效率低下的小厂也重新大扩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并加以防范。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企业要加强自我约束,科技、中介机构要加强论证工作。尤其是钢铁、汽车、房地产等目前特别“红火”的产业和企业,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和竞争要进行更多的分析和预测,对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约束也要有清醒的估计,不能盲目地扩大生产建设规模,否则在三年后将会出现产品的大量过剩和效益的大幅下降,很多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会被迫破产或被国内外强势企业兼并。

1.1.

文中各段划线处有语病的一句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

对我国当前经济加速增长的原因,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多年来坚持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B.加入了WTO理顺了国民经济中的各种关系

C.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

D.经济发展实现了“软着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1.3.

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的条件的一项是( )。

A.中国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放,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良好机遇

B.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国际投资能在中国寻找到广阔空间

C.中国近几年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投资增长率引起了国际投资者的兴趣

D.中国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将给国际投资者带来高的回报

1.4.

对部分行业局部出现过热苗头带来的危害,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出现大量盲目的重复性建设,使投资结构不合理

B.会出现产品过剩、效益下降、某些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后果

C.国家将不能宏观调控,“红火”的产业和企业也无法自我约束

D.对未来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将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预测

1.5.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科技和中介机构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工作,企业就可放手大干

B.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的蔓延,没有影响外资在中国的投入

C.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个体经济投资

D.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除了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有所了解外,还必须清醒估计本产业在技术和资源上是否会对发展产生约束

1.6.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部分行业经济过热,应当引起重视

B.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资金将不断地投向中国

C.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只是表面现象,我们应当剖析发展背后的问题

D.近年来,国内投资额不断快速增长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是模糊性。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2.1.

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频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2.2.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2.3.

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2.4.

下列各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2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月12日到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加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那是一个初春的下午,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时候。一个瘦瘦的男子走进来。他华贵的变色镜由于屋内昏暗的光线逐渐变得清澈透明,更显出脸色的苍白。

他张了张嘴,没有出声。像一个剜去了肉的河蚌,干燥地敞着唇。

 院长回答说:“没有,还没有。”

他每天都在这个时候走进来,问同样的话。院长都有同样的答案使他转身出去。相似的过程使院长先不好意思,抢先说。

 “可是,到底还要多长时间?”小伙子问。好像空气中有一条鞭子抽了他的脸,脸稀薄地红了。

 “不知道。你明白这不是天气预报。就是天气预报也常常搞错,在预报晴天的时候下雨。”院长鸟瞰着这个已不算年轻的年轻人。成天接触的都是垂垂老矣之人,院长觉得自己足有几百岁了。她比所有的人都要老,比那些将要死去的人老,比他们的子女更要老上几辈。

 “但是你们应该知道,没有人比你们更有经验的了。”年轻人固执地说。他平日没有说过这么多的话。院长知道这种人一旦开始说了,他就会问个水落石出。

 “是的。我们是比一般的医院有些经验,但它毕竟不是定律。生孩子是有规律的,比如月份减三加七,但死没有。你母亲的各项生命指征都正常。就是说,她虽然是架旧马车了,可还在缓缓地运行。等着吧。有些时候我们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等待。”院长很体谅面前的年轻人。当家属把他们的亲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来以后,院长就觉得同他们有一种亲属关系。

“等到什么时候?”小伙子急切地问。

“等她的精神突然好起来,眼睛会像涂了油似的发亮,说话充满感情。假如你的母亲是个文化人,还会有诗意。她会突然说她想吃某种东西,嗅觉突出的好,会听见很遥远的声音……到这种时候,就快了。依我们无数次的经验,从那时候起,大约还有一天的时间。”院长谆谆告诫。

“那就是……”小伙子思索。

“是的,那就是回光返照。”

“可是我刚看了,她昏昏沉沉的,好像完全失去了知觉。我叫她,摇她,她什么表情也没有,只把睫毛闪了一下。”小伙子失望地说。

 “那是她在同你打招呼。别埋怨她,她只有这么多的劲,全使出来,只能动一动睫毛。你记住我的话,将来你老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什么滋味了。提眼皮的那块股肉,距大脑最近又最轻巧。它是人类随意活动最后的屏障。”院长解释。

 “院长,不要同我说我老了以后的事情,我不愿意听这个。我会老,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在老到来之前,让我们抓紧时机干点事。既然我们都会摊上那个结局,没有必要说来说去。我们的道德总是太注意结局而忽视过程。我还没有向您介绍过我自己……”年轻人激动起来。

“我认识你,你不是21床的儿子吗?”院长道。

“我是博士。在英语里博士和医生是一个词,可我不是医生是博士,是我的母亲把我培养成博士的。我马上要到德国去学习,这也是我母亲清醒时非常引以为豪的一件事。这是我的护照、签证,喏,还有一星期以后飞往法兰克福的机票……”小伙子把一大摊东西铺在桌面上,棕色的护照像一大块巧克力饼,斜插其中。

院长不由自主地向后躲闪了半步。东西太杂乱,要是碰掉一星半点,说不清。

3.1.

文章记述的对话发生的地点是( )。

A.综合性医院

B.儿童医院

C.康复医院

D.临终关怀医院

3.2.

男子向院长询问的是( )。

A.他母亲什么时候去世

B.他母亲的精神状况

C.他母亲的生活情况

D.他母亲的经济状况

3.3.

男子迫切地希望( )。

A.医院治好他母亲

B.他母亲在他出国之前去世

C.带他母亲回家

D.带他母亲出国

3.4.

男子的母亲( )。

A.神志不清

B.精神好起来了

C.回光返照

D.毫无知觉

3.5.

文中“不算年轻的年轻人”意指( )。

A.这个人显老,其实很年轻

B.这个人显年轻,其实不年轻

C.这个人其实不年轻,院长觉得自己老,所以认为他年轻

D.这个人其实很年轻,院长觉得自己老,所以认为他也不年轻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4.1.文中提到“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旨在说明(  )。

A.地震的表现即地面的破坏

B.地震首先破坏地面建筑物

C.地震灾害后的主要表现

D.地震带给人类巨大的伤害

4.2.

属于地震“次生灾害”的是(  )。

A.桥梁断裂

B.管道破裂

C.山体滑坡

D.通讯中断

4.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地震中道路旁出现的地裂缝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关

B.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横波产生的大振幅晃动

C.地震中发生的火灾很可能是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

D.地震中喷沙冒水的现象也是地震晃动产生的结果

4.4.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

A.地震极震区的人首先必定感受到上下跳动

B.山区发生地震就会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

C.地震造成地形的改变既有隆起也有下降

D.地震崩塌的山石往往在山下形成地震湖

4.5.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

A.地震产生的原因

B.地震的次生灾害

C.地震的各种现象

D.地震造成的危害

“阳历”与“阴历”这两个词虽然大家都熟悉,但是仍有不少人对其理解有误。有人认为阳历来自外国,这是不对的。我们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我国三千年前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已经是阴阳历并用。《书经·尧典》上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是阴阳历并用。西洋在希腊罗马时代也夹用阴阳两历,和我国原是一样的。阴历是完全依据月亮的[a],阳历则完全依据太阳的。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53059天,就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16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两个小数不能相互除尽,要把它们合起来非常困难。但我国在春秋时代已知道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把阴阳二历调和得相当成功。

二十四节气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特点。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可称阳历的一部分。地球绕日因为昼夜长短太阳高低的不同,所以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中,十二个为气,十二个为节。节应在月初,气应在月中,譬如立春为阴历正月之节,雨水乃正月之气等等。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循环,有36514天,一节一气平均30天多一点。而阴历一个月只有29天有余。过了若干时候必会有月份单有节而无气,或单有气而无节。这有节无气的月份就叫做[ ]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阴阳两历的周期都照顾到了,维持了一个月中晦朔弦望,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它的缺点是年度长短不同,平年只有354天,闰年多一个月就有384天,计算极不方便。

5.1.

填入第一段[a]两处最恰当的说法分别是( )。

A.“行动”和“周期”

B.“运转”和“周期”

C.“圆缺”和“远近”

D.“运行”和“运行”

5.2.

第二段讲二十四节气时,指出节气“可称阳历的一部分”,这样说是( )。

A.因为他有一部分节气是根据阴历推算确定的

B.因为二十四节气恰好分布在十二个月之内

C.因为没有二十四节气也就没有阳历了

D.因为二十四节气是观察太阳运行来确定的

5.3.

第二段末的[   ] 中应填的词语是哪一项?( )

A.小月

B.残月

C.闰月

D.平月

5.4.下列各项中,所说的不属于阳历的是( )。

A.以一年为365.24天

B.以一月为29.53天

C.闰年的二月份多加一天

D.七月、八月都是31天

5.5.

下列各项中,所说的不属于阴阳历并用的是哪一项?( )

A.一年分四季,四季定出二十四个节气

B.年无四季不成岁,月有朔望倍觉亲

C.十分成功地运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D.根据月亮绕地球、地球绕太阳的运行来制定历法

查看答案与解析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对这个问题,国内经济界人士认识不大一致,而且标准也不完全一样。①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正常的,但在部分行业已局部出现过热的苗头。

当前的经济加速增长,是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近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加强了宏观调控,实现了“软着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入了WTO,国民经济中的各种关系已逐渐理顺,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②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投资,投资增长率都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2002年的投资增长率为17.4%,2003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31.1%,其中集体投资增长37.8%,个体经济投资增长14.1%,利用外资增长44.1%。这必将为下半年和2004年的经济增长打下牢固基础。特别是国债的扩大发行和民间投资的增加,更为建设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到2002年底,中国已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带动银行信贷和其他资金形成了3万多亿元投资规模,2003年又发行1400亿国债,这对新建重大工程、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供给能力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③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位,独占鳌头。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吸收外资229.8亿美元,实际使用130.7亿美元,同比增长56.7%。第二季度由于一些跨国公司推迟或取消了原定的来华商谈项目计划,使引资规模有所减少,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正如美国摩根大通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的那样,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基本吸引力——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供应——未变。④因此,“非典”一经缓解,外资必将大量涌入,中国将是国际资本的长久投资热土。初步预测,2003年实际引资总额将接近600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在某些部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已出现了过热的迹象。第一,投资率过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多。第二,金融信贷膨胀。第三,有的产业发展过快,冶金、汽车、化工、建材等行业都出现了投资建厂、扩大规模的热潮。连效率低下的小厂也重新大扩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并加以防范。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企业要加强自我约束,科技、中介机构要加强论证工作。尤其是钢铁、汽车、房地产等目前特别“红火”的产业和企业,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和竞争要进行更多的分析和预测,对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约束也要有清醒的估计,不能盲目地扩大生产建设规模,否则在三年后将会出现产品的大量过剩和效益的大幅下降,很多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会被迫破产或被国内外强势企业兼并。

1.1.

文中各段划线处有语病的一句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

对我国当前经济加速增长的原因,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多年来坚持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B.加入了WTO理顺了国民经济中的各种关系

C.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

D.经济发展实现了“软着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1.3.

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的条件的一项是( )。

A.中国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放,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良好机遇

B.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国际投资能在中国寻找到广阔空间

C.中国近几年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投资增长率引起了国际投资者的兴趣

D.中国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将给国际投资者带来高的回报

1.4.

对部分行业局部出现过热苗头带来的危害,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出现大量盲目的重复性建设,使投资结构不合理

B.会出现产品过剩、效益下降、某些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后果

C.国家将不能宏观调控,“红火”的产业和企业也无法自我约束

D.对未来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将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预测

1.5.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科技和中介机构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工作,企业就可放手大干

B.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的蔓延,没有影响外资在中国的投入

C.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个体经济投资

D.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除了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有所了解外,还必须清醒估计本产业在技术和资源上是否会对发展产生约束

1.6.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部分行业经济过热,应当引起重视

B.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资金将不断地投向中国

C.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只是表面现象,我们应当剖析发展背后的问题

D.近年来,国内投资额不断快速增长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是模糊性。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2.1.

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频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2.2.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2.3.

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2.4.

下列各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2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月12日到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加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那是一个初春的下午,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时候。一个瘦瘦的男子走进来。他华贵的变色镜由于屋内昏暗的光线逐渐变得清澈透明,更显出脸色的苍白。

他张了张嘴,没有出声。像一个剜去了肉的河蚌,干燥地敞着唇。

 院长回答说:“没有,还没有。”

他每天都在这个时候走进来,问同样的话。院长都有同样的答案使他转身出去。相似的过程使院长先不好意思,抢先说。

 “可是,到底还要多长时间?”小伙子问。好像空气中有一条鞭子抽了他的脸,脸稀薄地红了。

 “不知道。你明白这不是天气预报。就是天气预报也常常搞错,在预报晴天的时候下雨。”院长鸟瞰着这个已不算年轻的年轻人。成天接触的都是垂垂老矣之人,院长觉得自己足有几百岁了。她比所有的人都要老,比那些将要死去的人老,比他们的子女更要老上几辈。

 “但是你们应该知道,没有人比你们更有经验的了。”年轻人固执地说。他平日没有说过这么多的话。院长知道这种人一旦开始说了,他就会问个水落石出。

 “是的。我们是比一般的医院有些经验,但它毕竟不是定律。生孩子是有规律的,比如月份减三加七,但死没有。你母亲的各项生命指征都正常。就是说,她虽然是架旧马车了,可还在缓缓地运行。等着吧。有些时候我们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等待。”院长很体谅面前的年轻人。当家属把他们的亲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来以后,院长就觉得同他们有一种亲属关系。

“等到什么时候?”小伙子急切地问。

“等她的精神突然好起来,眼睛会像涂了油似的发亮,说话充满感情。假如你的母亲是个文化人,还会有诗意。她会突然说她想吃某种东西,嗅觉突出的好,会听见很遥远的声音……到这种时候,就快了。依我们无数次的经验,从那时候起,大约还有一天的时间。”院长谆谆告诫。

“那就是……”小伙子思索。

“是的,那就是回光返照。”

“可是我刚看了,她昏昏沉沉的,好像完全失去了知觉。我叫她,摇她,她什么表情也没有,只把睫毛闪了一下。”小伙子失望地说。

 “那是她在同你打招呼。别埋怨她,她只有这么多的劲,全使出来,只能动一动睫毛。你记住我的话,将来你老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什么滋味了。提眼皮的那块股肉,距大脑最近又最轻巧。它是人类随意活动最后的屏障。”院长解释。

 “院长,不要同我说我老了以后的事情,我不愿意听这个。我会老,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在老到来之前,让我们抓紧时机干点事。既然我们都会摊上那个结局,没有必要说来说去。我们的道德总是太注意结局而忽视过程。我还没有向您介绍过我自己……”年轻人激动起来。

“我认识你,你不是21床的儿子吗?”院长道。

“我是博士。在英语里博士和医生是一个词,可我不是医生是博士,是我的母亲把我培养成博士的。我马上要到德国去学习,这也是我母亲清醒时非常引以为豪的一件事。这是我的护照、签证,喏,还有一星期以后飞往法兰克福的机票……”小伙子把一大摊东西铺在桌面上,棕色的护照像一大块巧克力饼,斜插其中。

院长不由自主地向后躲闪了半步。东西太杂乱,要是碰掉一星半点,说不清。

3.1.

文章记述的对话发生的地点是( )。

A.综合性医院

B.儿童医院

C.康复医院

D.临终关怀医院

3.2.

男子向院长询问的是( )。

A.他母亲什么时候去世

B.他母亲的精神状况

C.他母亲的生活情况

D.他母亲的经济状况

3.3.

男子迫切地希望( )。

A.医院治好他母亲

B.他母亲在他出国之前去世

C.带他母亲回家

D.带他母亲出国

3.4.

男子的母亲( )。

A.神志不清

B.精神好起来了

C.回光返照

D.毫无知觉

3.5.

文中“不算年轻的年轻人”意指( )。

A.这个人显老,其实很年轻

B.这个人显年轻,其实不年轻

C.这个人其实不年轻,院长觉得自己老,所以认为他年轻

D.这个人其实很年轻,院长觉得自己老,所以认为他也不年轻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4.1.文中提到“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旨在说明(  )。

A.地震的表现即地面的破坏

B.地震首先破坏地面建筑物

C.地震灾害后的主要表现

D.地震带给人类巨大的伤害

4.2.

属于地震“次生灾害”的是(  )。

A.桥梁断裂

B.管道破裂

C.山体滑坡

D.通讯中断

4.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地震中道路旁出现的地裂缝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关

B.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横波产生的大振幅晃动

C.地震中发生的火灾很可能是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

D.地震中喷沙冒水的现象也是地震晃动产生的结果

4.4.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

A.地震极震区的人首先必定感受到上下跳动

B.山区发生地震就会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

C.地震造成地形的改变既有隆起也有下降

D.地震崩塌的山石往往在山下形成地震湖

4.5.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

A.地震产生的原因

B.地震的次生灾害

C.地震的各种现象

D.地震造成的危害

“阳历”与“阴历”这两个词虽然大家都熟悉,但是仍有不少人对其理解有误。有人认为阳历来自外国,这是不对的。我们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我国三千年前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已经是阴阳历并用。《书经·尧典》上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是阴阳历并用。西洋在希腊罗马时代也夹用阴阳两历,和我国原是一样的。阴历是完全依据月亮的[a],阳历则完全依据太阳的。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53059天,就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16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两个小数不能相互除尽,要把它们合起来非常困难。但我国在春秋时代已知道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把阴阳二历调和得相当成功。

二十四节气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特点。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可称阳历的一部分。地球绕日因为昼夜长短太阳高低的不同,所以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中,十二个为气,十二个为节。节应在月初,气应在月中,譬如立春为阴历正月之节,雨水乃正月之气等等。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循环,有36514天,一节一气平均30天多一点。而阴历一个月只有29天有余。过了若干时候必会有月份单有节而无气,或单有气而无节。这有节无气的月份就叫做[ ]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阴阳两历的周期都照顾到了,维持了一个月中晦朔弦望,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它的缺点是年度长短不同,平年只有354天,闰年多一个月就有384天,计算极不方便。

5.1.

填入第一段[a]两处最恰当的说法分别是( )。

A.“行动”和“周期”

B.“运转”和“周期”

C.“圆缺”和“远近”

D.“运行”和“运行”

5.2.

第二段讲二十四节气时,指出节气“可称阳历的一部分”,这样说是( )。

A.因为他有一部分节气是根据阴历推算确定的

B.因为二十四节气恰好分布在十二个月之内

C.因为没有二十四节气也就没有阳历了

D.因为二十四节气是观察太阳运行来确定的

5.3.

第二段末的[   ] 中应填的词语是哪一项?( )

A.小月

B.残月

C.闰月

D.平月

5.4.下列各项中,所说的不属于阳历的是( )。

A.以一年为365.24天

B.以一月为29.53天

C.闰年的二月份多加一天

D.七月、八月都是31天

5.5.

下列各项中,所说的不属于阴阳历并用的是哪一项?( )

A.一年分四季,四季定出二十四个节气

B.年无四季不成岁,月有朔望倍觉亲

C.十分成功地运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D.根据月亮绕地球、地球绕太阳的运行来制定历法

查看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①②④句均没有语病;③句有语病,”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与”跃居全球第一位“语义重复。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A、C、D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中国并不是因为加入了WTO才理顺了各种关系,文中是说到加入了WTO这个时间为止,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各种关系理顺了。故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基本吸引力——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供应——未变“可知A、B、D项正确。C项材料并未提及,不是材料观点。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是”某些部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已出现了过热的迹象“的表现之一,并不是部分行业局部出现过热苗头带来的危害,因此错误;B项正确,根据文章最后一句可得出;C、D项错误,国家宏观调控和对未来市场需求和竞争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预测是针对过热现象的解决策略,材料并未提及策略受阻是过热苗头带来的危害。故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错误,除了科技和中介机构要进行了严密改证外,还要有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企业要加强自我约束,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放手大干;B项错误,根据第四段可知“非典”影响了外资在中国的投放;C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到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经济增长是靠谁投资;D项正确,由最后一句可得出。故正确答案为D。

1.6.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可由最后一段推出;B项正确,可由第四段推出;C项观点无法从材料推出,因此错误;D项正确,由”特别是国债的扩大发行和民间投资的增加,更为建设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可得出。故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文章第二段“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客体是模糊的”可知,C项描述的不是模糊语言,而是把其精确化后的语言,说法正好相反。

A、B项是文章第一段中“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表述事物的准确性”的同意替换;至于D项,文章第二段末尾举了“一再强调”的例子,说明表面上模糊的“一再”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以典型的个例也能推出“模糊语言”的实质。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三段介绍的是“语言模糊”,举了“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这个例子后总结语言模糊的一个特点“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而D项说法正好相反。

由第三段“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可知,A、B、C三个选项全是对“语言模糊”的正确解释。故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

解析:

考查根据文章意思选择实词填空的能力。

这是对全文总结性的一段话,主要表述了模糊语言的两种“对应”,即“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相对应”和“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相对应”,从而指出了模糊语言的实质。即模糊与模糊相对应,精确与精确相对应。因此前两空都应填“模糊”与前面“客观上的模糊”相对应,后两空都应填“精确”与“客体上的精确”相对应。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意,“语言模糊”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B项中一些数字看似精确,如200米、1500亿吨、三分之一等,而实际反映出的事实却是概括性的,所以它只属于“语言模糊”的问题。

A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频繁”都是很模糊的;C项用一系列精确的数字反映出一个精确的事实;D项“过去十年中”、“大幅”、“加大”、“长期”、“加重”都是模糊的,都属于“模糊语言”。故正确答案为B。

3.1.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从文中“院长很体谅面前的年轻人,当家属把他们的亲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来以后,院长就觉得同他们有一种亲属关系”可知,文章记述的对话应该发生在临终关怀医院。

故正确答案为D。

3.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从文中“可是,到底还要多长时间?”“等到什么时候?”以及“是的,那就是回光返照”等对话可知,男子向院长询问的是他的母亲什么时候去世。

故正确答案为A。

3.3.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从第42题的分析及最后一段男子摊出自己的护照、签证等可知,男子迫切希望自己的母亲在他出国前去世。

故正确答案为B。

3.4.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从文中“可是我看到了,她昏昏沉沉的,好像完全失去了知觉。我叫她,摇她,她什么表情也没有,只把睫毛闪了一下”以及下文院长的分析,可知男子的母亲毫无知觉。

故正确答案为D。

3.5.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语句理解题。

材料中提到“院长鸟瞰着这个已不算年轻的年轻人。成天接触的都是垂垂老矣之人,院长觉得自己足有几百岁了,她比所有的人都要老,比那些将要死去的人老,比他们的子女更要老上几辈。” 由此得知院长觉得自己老,才把眼前的男子当做年轻人看的。

故正确答案为C。

4.1.答案:

解析:

根据题干前半句“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可选出最合适的答案是B。

4.2.答案:

解析:

A、B、C同属于地震造成的主要灾害,而通讯中断属于地震间接形成的灾害。

4.3.答案:

解析: 文中提到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这句话但后面的转折内容可以确定选择A选项。

4.4.答案:

解析: A、B答案都犯有同样的错误,就是答案过于肯定,而作者并没有表明很肯定的态度。在原文中提到山石在崩塌后堵截了河流才能形成地震湖,所以D不正确。

4.5.答案:

解析: >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和后果,其中主要讨论的是后果即“地震造成的危害”。


5.1.答案:

解析:

根据第一段中提到的“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53059天,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16天”可知,[a]提到的是月亮的“运转”情况。

5.2.答案:

解析:

由文中第二段第一句话就讲“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二十四节气是观察太阳运行的轨迹来确定的。故正确答案为D。

5.3.答案:

解析:

A项小月是指阳历一个月三十天或农历一个月二十九天的月份;B项是指月亮的月相,并非文意要表达的意思。根据后文的语境义可作出判断,尤其是“闰年多一个月就有384天”这一句,闰年肯定是与闰月相对应的。故正确答案为C。

5.4.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语意,阴历完全是依据月亮的圆缺。而月亮的圆缺就是绕地球公转引起的,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53059天,以一月为29.53天,恰恰是阴历的计算方法,所以B项描述的不是阳历算法。故正确答案为B。

5.5.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语意,一年四季的划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而定的,属于阳历一部分。同时“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可称阳历的一部分”,所以“一年分四季,四季定出二十四个节气”属于单纯的适用阳历,并非阴阳历并用,A选项错误。其他选项理解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本文来源:https://www.haixia51.com/xc/235718/

推荐内容

为您推荐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青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

1 【答案】C。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规定  解析:《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 【答案】A。德国  解析: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黑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乡

以下真题是根据网上搜集以及考生回忆整理,在题号顺序上可能与考生的试题有出入,请考生以试卷为准。  一、常识判断  1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 顺应客观规律B 注重主动思考  C 能够坚持不懈D 能够触类旁通  1 【答案】A。解析:庖丁解牛是指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

2019-07-03 17:20:07   乡镇公务员考试真题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

14 【答案】A。德国  解析: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欧元区共有19个成员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斯洛文尼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新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

以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根据网上搜集以及考生回忆的真题做出的答案及解析,在题号顺序上可能与考生的试题有出入,建议考生在看解析时参考答案选项。  60 【答案】C。47  解析:老李家的人均水费为210×5÷6=175元,老张家的人均水费为(180×5+30×7)÷5=222元,则所求为222-175=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湖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

【真题】下列关于党的重要思想,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①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