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_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9)

更新时间:2018-11-16 来源:行测 点击:

【www.haixia51.com--行测】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之前普遍认为“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但是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气候变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该研究还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5350年以来(截至2005年)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中,有两种花粉(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的含量相互消长,呈现周期性变化。
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公元年220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年1200年、公元年9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以及公元200年、700年、1200年和1800年前后,约年500年出现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500年周期。
在中国历史上,1550年至1851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这方面卓有成果,他注意到,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里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1654年(顺治十一年)11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由于温度下降,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树常常被冻死,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树。
“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离今最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中科院的研究认为,大约从公元1830年开始了一个暖期,现在处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可能已经达到峰值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1.1.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关键词的一项是(    )。

A.500年周期 全球气候

B.明清小冰期 竺可桢

C.峰值 花粉含量谱分析

D.暖相位 冷相位

1.2.关于中科院的研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为自然周期所致

B.东北气候变化研究的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

C.未来有进入气候冷相位的趋势

D.花粉含量分析是气候研究的最有效手段

1.3.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显示气候变暖

B.松树和栎属植物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长

C.花粉含量变化显示属于气候呈现冷暖周期

D.气候研究最可靠的数据多集中在公元前

1.4.关于“明清小冰期”,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京杭运河南段出现了少有的封冻现象

B.竺可桢的《北游录》记载了当时的状况

C.江西的柑橘种植遭受了严重打击

D.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极寒天气

1.5.这段文字主要(    )。

A.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B.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C.介绍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成果

D.论证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是把全球结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无论身处何地,一旦被纳入由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组成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就可以与整个世界同时存在。同时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某种局部的社会变迁,通过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可以及时准确无误地传播到全球范围,从而产生全球性影响,使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信息一体化暴露了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强化了不同社会之间的频繁接触,从而使人们很快意识到各自的处境和差距,有利于互相交流,协调发展,取长补短,加速前进,追赶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发展浪潮。

正如不同的土壤中可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一样,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浓厚的乡土意识是口头传播时代的产物。人们只能与本乡土的小群体频繁接触。从而产生一种乡土依恋心理。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文字传播时代的产物。不同乡土的人群依靠共同的文字认同,共同的文字支撑着共同的文化。只有进入电讯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普遍的文化认同才能发生。面对卫星电视和电子计算机,人们接受的是全方位传递的文化,人们必须依靠异种文化为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发展自己的文化。人们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全球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意识。

2.1.

对“信息一体化”两方面的作用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全球结成一个信息整体,并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

B.使局部的社会变迁发生全球性影响,增强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并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

C.把全球结成一个信息整体,使人们了解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从而追赶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发展浪潮

D.使本地区的社会变迁发生全球化影响,同时又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差距,从而取长补短,加速前进

2.2.

对第1段出现的概念,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文化”指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等信息手段

B.“信息网络”指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社会的频繁接触

C.“信息一体化”指用现代化手段把全球各个区域结成一个信息整体

D.“不同社会”指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2.3.

对信息文化间接后果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

B.信息文化使人们接受全方位的文化传播

C.信息文化使人们的意识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D.信息文化使人们形成普遍的全球意识

2.4.

对“正如不同的土壤可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一样”所比喻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浓厚的乡土意识是口头传播时代的产物

B.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文字传播时代的产物

C.群体意识是信息文化崛起的产物

D.普遍的全球意识是电讯时代的产物

(一)自然界中存在这许许多多我们往往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命环境(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内部的不同种群连结到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别以为生态系统只有一个或一种,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大到整个生物圈,小到一滴水,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环境不同,生物有别,生态系统也不一样。海洋环境和海洋里的生物组成了海洋系统,森林环境和森林里的生物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此外还有池塘、湖泊、河流、沼泽、草原、沙漠、高山、盆地乃至农田、城市等等,都可以构成类型各异、大小层次不等的生态系统,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物质和能量在不断地输入、输出,结构和功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但是,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又是基础相等,结构和功能又是相对稳定的。

(二)大家都知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极快。一个细菌如果每隔20分钟分裂一次,1变2,2变4,4变8……一昼夜繁殖72代,就可以获得47万亿亿个后代;36小时内传种接代108次,产出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1尺来厚!其实,为什么非要列举繁殖能力极强的细菌或者某些昆虫呢,用繁殖能力最差的长鼻子象也照样能说明问题,母象30岁左右才开始生育,一生仅产6胎,每胎仅产1仔,生育能力可谓差矣。但是,如果一切条件适宜,随便让它繁殖,后代个个成活,那么250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就会有上千万头,比现在地球上所有活着的大象的总数还多得多!当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状况。细菌也好,大象也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几乎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的数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三)是哪些因素限制着生物数量的增长?在一个生态系统里,即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又有大气、水、土壤以及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3.1.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关于“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命环境构成

B.生态系统由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连结而成

C.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

D.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

3.2.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这句话,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由生物构成

B.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会永远存活下来

C.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停地更新变化

D.任何一个生物都只能存活于生态系统中

3.3.

第二段中列举细菌和大象的繁殖情况,其目的在于(  )。

A.说明细菌对其他生物造成的危害

B.证明生态平衡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C.比较这两种生物在繁殖方面的差异

D.说明地球已无法承担生态失衡的重负

3.4.

如果给本文加一个标题,最为恰当的是(  )。

A.什么是生态平衡

B.什么是生态系统

C.生命繁殖的速度

D.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我和我在基础物理学界的同事们是爱因斯坦的理性的后继者,乐于自认为我们是在探求美。有些物理方程丑得让人不愿多看一眼,更不用说把它们写下来了。毫无疑问,终极设计者只会用美的方程来设计这个宇宙!我们宣称,如果有两个都可用来描述自然的方程,我们总要选择能激起我们的审美感受的那一个。“让我们先来关心美吧,真用不着我们操心!”这就是基础物理学家们的呼声。

读者也许会把物理看成一个具有精确预言性而不适于审美沉思的科学。其实,审美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物理学的驱动力。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我希望与你们分享的正是这种奇妙的感受。

“美”一词被赋予了一定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美的感受是依赖于心理、文化、社会甚至常常是生理等因素的。物理学显然不会关心这一类的美。

自然在她的定律中向物理学家展示的美是一种设计美。因强调几何对称,这种美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想到了古典建筑。物理学家在审视自然时所用的美学体系也是从这种朴素的几何确定性中吸取精髓的。请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矩形。快,哪一个图形更能使你愉悦?按古希腊人的观点,多数人大概会选择圆。当然,正方形甚至矩形也不会没有热忱的崇拜者。但存在一个客观的判据,它按圆形、正方形、矩形的次序来排定三种图形的名次,按此次序:圆具有更高的对称性。

或许我不该问哪一个图形更美,而该问哪一个图形的对称性更高。但是,按古希腊人对球形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天体的完美性的雄辩论述,我还是要继续将对称等同于美。

对称性的精确数学定义涉及到不变性的概念。如果一个几何图形在某些操作下保持不变,就说这个图形在这些操作之下具有不变性。例如,圆在绕它的中心旋转时是不变的。作为一个抽象实体,不管我们把它转17度还是转其它角度,这个圆都不会变。而正方形就不一样,只有绕它的中心转90°、180°、270°和360°时(考虑对几何图形的影响时,转360°和转0°或不转是等价的)才保持不变。矩形的对称性比正方形的还要低,只有绕它的中心转180°和360°时才保持不变。

4.1.

基础物理学家选择探求的美是(  )。

A.日常生活中依赖心理和文化的直觉认识

B.物理学家在审视自然时所用的美学体系是古希腊人的古典建筑美

C.图形的对称性

D.激起审美感受的描述自然的方程

4.2.

对“让我们先来关心美吧,真用不着我们操心!”的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基础物理学的研究者认为只要把握“美”的内涵,会用美的方程设计这个宇宙就获得了开启当代物理学的金钥匙

B.审美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物理学的驱动力

C.终极设计者只会用美的方程来设计这个宇宙

D.自然在她的定律中向物理学家展示的美是一种设计美

4.3.

作者没有肯定的观点是(  )。

A.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

B.物理学家研究自然定律中展示的一种设计美

C.物理学家审视自然时所用的美学体系是从朴素的几何确定性中吸取精髓的

D.物理学是具有精确的预言性,而不适于审美沉思的科学

4.4.

按原文的意思,作者将对称等同于美是因为(  )。

A.圆在绕它的中心旋转时是不变的

B.圆具有更高的对称性

C.按古希腊人对球形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天体的完美性的雄辩论述

D.对称性图形更能让人愉悦

4.5.

下列推断与作者本意相悖的是(  )。

A.对称性的精确数学定义涉及到不变性的概念

B.几何图形在某些操作下保持不变性,这个几何图形就具有对称性

C.正方形的对称性比圆的高

D.矩形的对称性比正方形的还要低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我们从考古学上怎么来判断呢?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古代的物质遗存。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这不只是中国考古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考古学的普遍问题。对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国际上现在有一些通行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外国学者在考古工作中提出的,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

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标准是怎么出现的。这些标准得以流行是由于一本很流行的书。这本书1968年出版,作者格林·丹尼尔是英国学者,长期担任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他主要研究欧洲考古,而他还研究考古学的历史,担任过世界考古学史会议的主席。他写了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副标题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学”,书虽然很小,可是很流行,成为西方国家考古学生的必读书,不单在英国出版,美国等一些地方都有版本。就是这本书把刚才说的考古学上通行的文明标准普及到了全世界。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我们仔细读一下他的书就知道,这是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在近东考古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是很权威的,这个研究所当时召开了一个“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这三条标准是什么?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什么叫复杂的礼仪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参观,站在金字塔前,对着狮身人面像,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这是没问题的。你不能说它是原始的,还是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因为金字塔是坟墓,如果仅为了一般需要,无论如何也不需要建造这样大的建筑。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灵可以永存,这就代表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由克拉克洪归纳提出、经过丹尼尔推广的考古学上的文明标准,就是这三条。他们说,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当然,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

5.1.

关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是由格林·丹尼尔提出的

B.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不是一个人提出来的

C.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正

D.论证文明的起源,一定要找到考古学上的证据

5.2.

下列哪项不是文明标准(  )。

A.一定要有迹象表明出现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B.一定要有文化留存和传播的手段

C.一定要显示出城乡差别

D.一定要有记载当时人的思想文化的典籍

5.3.

以下对我国使用的文明标准,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与世界通行的标准完全相同

B.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与日本的标准完全相同

C.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中包括必须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

D.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是在世界通行的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补充得到的

5.4.

对“文明”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是人类与动物的分界线

B.文明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C.只有人类才有文明,动物没有文明可言

D.城市是文明的象征

5.5.

根据文意,下列推论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和日本的文明形态和欧美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使用不同的文明标准

B.没有文字的现代民族还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C.我国和日本学者认为,不会使用金属的民族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D.文明的标准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查看答案与解析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之前普遍认为“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但是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气候变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该研究还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5350年以来(截至2005年)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中,有两种花粉(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的含量相互消长,呈现周期性变化。
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公元年220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年1200年、公元年9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以及公元200年、700年、1200年和1800年前后,约年500年出现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500年周期。
在中国历史上,1550年至1851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这方面卓有成果,他注意到,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里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1654年(顺治十一年)11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由于温度下降,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树常常被冻死,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树。
“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离今最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中科院的研究认为,大约从公元1830年开始了一个暖期,现在处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可能已经达到峰值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1.1.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关键词的一项是(    )。

A.500年周期 全球气候

B.明清小冰期 竺可桢

C.峰值 花粉含量谱分析

D.暖相位 冷相位

1.2.关于中科院的研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为自然周期所致

B.东北气候变化研究的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

C.未来有进入气候冷相位的趋势

D.花粉含量分析是气候研究的最有效手段

1.3.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显示气候变暖

B.松树和栎属植物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长

C.花粉含量变化显示属于气候呈现冷暖周期

D.气候研究最可靠的数据多集中在公元前

1.4.关于“明清小冰期”,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京杭运河南段出现了少有的封冻现象

B.竺可桢的《北游录》记载了当时的状况

C.江西的柑橘种植遭受了严重打击

D.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极寒天气

1.5.这段文字主要(    )。

A.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B.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C.介绍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成果

D.论证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是把全球结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无论身处何地,一旦被纳入由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组成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就可以与整个世界同时存在。同时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某种局部的社会变迁,通过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可以及时准确无误地传播到全球范围,从而产生全球性影响,使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信息一体化暴露了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强化了不同社会之间的频繁接触,从而使人们很快意识到各自的处境和差距,有利于互相交流,协调发展,取长补短,加速前进,追赶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发展浪潮。

正如不同的土壤中可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一样,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浓厚的乡土意识是口头传播时代的产物。人们只能与本乡土的小群体频繁接触。从而产生一种乡土依恋心理。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文字传播时代的产物。不同乡土的人群依靠共同的文字认同,共同的文字支撑着共同的文化。只有进入电讯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普遍的文化认同才能发生。面对卫星电视和电子计算机,人们接受的是全方位传递的文化,人们必须依靠异种文化为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发展自己的文化。人们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全球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意识。

2.1.

对“信息一体化”两方面的作用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全球结成一个信息整体,并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

B.使局部的社会变迁发生全球性影响,增强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并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

C.把全球结成一个信息整体,使人们了解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从而追赶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发展浪潮

D.使本地区的社会变迁发生全球化影响,同时又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差距,从而取长补短,加速前进

2.2.

对第1段出现的概念,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文化”指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等信息手段

B.“信息网络”指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社会的频繁接触

C.“信息一体化”指用现代化手段把全球各个区域结成一个信息整体

D.“不同社会”指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2.3.

对信息文化间接后果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

B.信息文化使人们接受全方位的文化传播

C.信息文化使人们的意识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D.信息文化使人们形成普遍的全球意识

2.4.

对“正如不同的土壤可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一样”所比喻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浓厚的乡土意识是口头传播时代的产物

B.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文字传播时代的产物

C.群体意识是信息文化崛起的产物

D.普遍的全球意识是电讯时代的产物

(一)自然界中存在这许许多多我们往往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命环境(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内部的不同种群连结到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别以为生态系统只有一个或一种,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大到整个生物圈,小到一滴水,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环境不同,生物有别,生态系统也不一样。海洋环境和海洋里的生物组成了海洋系统,森林环境和森林里的生物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此外还有池塘、湖泊、河流、沼泽、草原、沙漠、高山、盆地乃至农田、城市等等,都可以构成类型各异、大小层次不等的生态系统,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物质和能量在不断地输入、输出,结构和功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但是,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又是基础相等,结构和功能又是相对稳定的。

(二)大家都知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极快。一个细菌如果每隔20分钟分裂一次,1变2,2变4,4变8……一昼夜繁殖72代,就可以获得47万亿亿个后代;36小时内传种接代108次,产出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1尺来厚!其实,为什么非要列举繁殖能力极强的细菌或者某些昆虫呢,用繁殖能力最差的长鼻子象也照样能说明问题,母象30岁左右才开始生育,一生仅产6胎,每胎仅产1仔,生育能力可谓差矣。但是,如果一切条件适宜,随便让它繁殖,后代个个成活,那么250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就会有上千万头,比现在地球上所有活着的大象的总数还多得多!当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状况。细菌也好,大象也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几乎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的数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三)是哪些因素限制着生物数量的增长?在一个生态系统里,即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又有大气、水、土壤以及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3.1.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关于“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命环境构成

B.生态系统由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连结而成

C.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

D.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

3.2.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这句话,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由生物构成

B.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会永远存活下来

C.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停地更新变化

D.任何一个生物都只能存活于生态系统中

3.3.

第二段中列举细菌和大象的繁殖情况,其目的在于(  )。

A.说明细菌对其他生物造成的危害

B.证明生态平衡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C.比较这两种生物在繁殖方面的差异

D.说明地球已无法承担生态失衡的重负

3.4.

如果给本文加一个标题,最为恰当的是(  )。

A.什么是生态平衡

B.什么是生态系统

C.生命繁殖的速度

D.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我和我在基础物理学界的同事们是爱因斯坦的理性的后继者,乐于自认为我们是在探求美。有些物理方程丑得让人不愿多看一眼,更不用说把它们写下来了。毫无疑问,终极设计者只会用美的方程来设计这个宇宙!我们宣称,如果有两个都可用来描述自然的方程,我们总要选择能激起我们的审美感受的那一个。“让我们先来关心美吧,真用不着我们操心!”这就是基础物理学家们的呼声。

读者也许会把物理看成一个具有精确预言性而不适于审美沉思的科学。其实,审美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物理学的驱动力。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我希望与你们分享的正是这种奇妙的感受。

“美”一词被赋予了一定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美的感受是依赖于心理、文化、社会甚至常常是生理等因素的。物理学显然不会关心这一类的美。

自然在她的定律中向物理学家展示的美是一种设计美。因强调几何对称,这种美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想到了古典建筑。物理学家在审视自然时所用的美学体系也是从这种朴素的几何确定性中吸取精髓的。请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矩形。快,哪一个图形更能使你愉悦?按古希腊人的观点,多数人大概会选择圆。当然,正方形甚至矩形也不会没有热忱的崇拜者。但存在一个客观的判据,它按圆形、正方形、矩形的次序来排定三种图形的名次,按此次序:圆具有更高的对称性。

或许我不该问哪一个图形更美,而该问哪一个图形的对称性更高。但是,按古希腊人对球形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天体的完美性的雄辩论述,我还是要继续将对称等同于美。

对称性的精确数学定义涉及到不变性的概念。如果一个几何图形在某些操作下保持不变,就说这个图形在这些操作之下具有不变性。例如,圆在绕它的中心旋转时是不变的。作为一个抽象实体,不管我们把它转17度还是转其它角度,这个圆都不会变。而正方形就不一样,只有绕它的中心转90°、180°、270°和360°时(考虑对几何图形的影响时,转360°和转0°或不转是等价的)才保持不变。矩形的对称性比正方形的还要低,只有绕它的中心转180°和360°时才保持不变。

4.1.

基础物理学家选择探求的美是(  )。

A.日常生活中依赖心理和文化的直觉认识

B.物理学家在审视自然时所用的美学体系是古希腊人的古典建筑美

C.图形的对称性

D.激起审美感受的描述自然的方程

4.2.

对“让我们先来关心美吧,真用不着我们操心!”的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基础物理学的研究者认为只要把握“美”的内涵,会用美的方程设计这个宇宙就获得了开启当代物理学的金钥匙

B.审美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物理学的驱动力

C.终极设计者只会用美的方程来设计这个宇宙

D.自然在她的定律中向物理学家展示的美是一种设计美

4.3.

作者没有肯定的观点是(  )。

A.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

B.物理学家研究自然定律中展示的一种设计美

C.物理学家审视自然时所用的美学体系是从朴素的几何确定性中吸取精髓的

D.物理学是具有精确的预言性,而不适于审美沉思的科学

4.4.

按原文的意思,作者将对称等同于美是因为(  )。

A.圆在绕它的中心旋转时是不变的

B.圆具有更高的对称性

C.按古希腊人对球形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天体的完美性的雄辩论述

D.对称性图形更能让人愉悦

4.5.

下列推断与作者本意相悖的是(  )。

A.对称性的精确数学定义涉及到不变性的概念

B.几何图形在某些操作下保持不变性,这个几何图形就具有对称性

C.正方形的对称性比圆的高

D.矩形的对称性比正方形的还要低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我们从考古学上怎么来判断呢?考古学发现和研究古代的物质遗存。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这不只是中国考古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考古学的普遍问题。对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国际上现在有一些通行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外国学者在考古工作中提出的,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

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标准是怎么出现的。这些标准得以流行是由于一本很流行的书。这本书1968年出版,作者格林·丹尼尔是英国学者,长期担任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他主要研究欧洲考古,而他还研究考古学的历史,担任过世界考古学史会议的主席。他写了一本书叫《最初的文明》,副标题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学”,书虽然很小,可是很流行,成为西方国家考古学生的必读书,不单在英国出版,美国等一些地方都有版本。就是这本书把刚才说的考古学上通行的文明标准普及到了全世界。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我们仔细读一下他的书就知道,这是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在近东考古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是很权威的,这个研究所当时召开了一个“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这三条标准是什么?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什么叫复杂的礼仪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参观,站在金字塔前,对着狮身人面像,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这是没问题的。你不能说它是原始的,还是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因为金字塔是坟墓,如果仅为了一般需要,无论如何也不需要建造这样大的建筑。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灵可以永存,这就代表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由克拉克洪归纳提出、经过丹尼尔推广的考古学上的文明标准,就是这三条。他们说,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当然,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

5.1.

关于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是由格林·丹尼尔提出的

B.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不是一个人提出来的

C.现在通行的文明标准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正

D.论证文明的起源,一定要找到考古学上的证据

5.2.

下列哪项不是文明标准(  )。

A.一定要有迹象表明出现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B.一定要有文化留存和传播的手段

C.一定要显示出城乡差别

D.一定要有记载当时人的思想文化的典籍

5.3.

以下对我国使用的文明标准,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与世界通行的标准完全相同

B.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与日本的标准完全相同

C.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中包括必须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

D.我国现在使用的文明标准是在世界通行的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补充得到的

5.4.

对“文明”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是人类与动物的分界线

B.文明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C.只有人类才有文明,动物没有文明可言

D.城市是文明的象征

5.5.

根据文意,下列推论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和日本的文明形态和欧美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使用不同的文明标准

B.没有文字的现代民族还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C.我国和日本学者认为,不会使用金属的民族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D.文明的标准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查看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解析: 本段文字为“总分”结构,先强调了关于“气候变暖的新观点”:气候变暖存在500年的自然周期;随后通过对“花粉”的研究和“明清小冰期”来进行解释说明。所以,核心是围绕着“全球变暖”和“500年周期”来论述的。B、C、D项都是属于解释说明部分,本身不是重点。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1.2.答案:

解析: D项表述“最有效手段”太过绝对,所以不选。A项强调的“周期”与第一段中科院提出的新观点“气候冷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相同;B项强调的“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与第二段信息“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可以准确定年……分析了5350年以来的……”符合;根据最后一段信息,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1.3.答案:

解析: 根据第二段及第三段信息可知,“花粉含量变化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500年周期”,C项说法正确。根据第二段信息“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可知,沉积层本身并不能显示气候冷暖,A项错误;根据第二段信息“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可知,B项“栎属植物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长”错误;D项“最可靠数据”表述太绝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1.4.答案:

解析: 根据第四段信息“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可知,B项偷换概念。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1.5.答案:

解析: 本段文字为“总分”结构,先强调了关于“气候变暖的新观点”:气候变暖存在500年的自然周期;随后通过对“花粉”的研究和“明清小冰期”来进行解释说明。可知,是在介绍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成果。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2.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第一段可知,信息一体化的两个作用:一方面形成紧密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另一作用为“暴露了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强化了不同社会之间的频繁接触,从而使人们很快意识到各自的处境和差距,有利于互相交流,协调发展”等,B项完整表述了两方面的作用,故当选。A项忽略了“关联性”,太过片面;C项忽略了“暴露差距”,太过片面;D项过于空泛,且忽略了“关联性”,故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信息文化指在信息一体化情况下出现的文化现象或状态,并非指信息手段,故A项不选;信息网络指>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等构成的现代化的网络,并不包括“不同社会的频繁接触”,故B项不选;不同社会强调的是信息文化的不同,而非强调社会制度,故D项不选。C项理解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材料第一段为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第二段为信息文化的间接后果。其中,有关间接后果的句子有“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故A项恰当;“人们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全球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意识”,故C、D项恰当。B项为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

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的能力。

由第二段首句可知,比喻句后边的内容“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为本段主旨,C项“群体意识是信息文化崛起的产物”与主旨不符,“崛起”无从谈起,C项理解错误,当选。综合材料来看,A、B、D项是对首句比喻的具体阐释,理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据原文“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可知D项明显错误。A、B、C项都可从原文得知。

故正确答案为D。

3.2.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由原文“池塘、湖泊……都可以构成……生态系统”得知其错误。文段中的“活”字是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逐渐改变”,并非“永远存活下来”,故C项最准确,B项错误。D项主体是“生物”并非“生态系统”。

故正确答案为C。

3.3.答案: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段通过“无论繁殖能力最强的细菌,还是最弱的长鼻子象都没出现繁殖过量的情况”这个事实说明了生态平衡的存在和重要性,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推知,故正确答案为B。原文“铺满地球1尺来厚”只是说明细菌的繁殖能力强,不能说细菌对其他生物造成了危害,故A项错误。C项只是摆事实,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D项无法从原文得知。

故正确答案为B。

3.4.答案:

解析:

此题为标题选择题。

文章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其后用细菌和大象的例子引出生态平衡的话题,最后再说明什么是生态平衡。因此文章的论述中心为生态平衡。

故正确答案为A。

4.1.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中提到“我们宣称,如果有两个都可用来描述自然的方程,我们总要选择能激起我们的审美感受的那一个。这就是基础物理学家们的呼声”,由此可见,基础物理学家选择探求的美是激起审美感受的描述自然的方程。

故正确答案为D。

4.2.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文段意思,设计宇宙的只能是“终极设计者”,即自然,人类是无法设计宇宙的,A项解释不符合原文。

从第二段中的“其实,审美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物理学的驱动力”可知B项正确。从“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可知自然在设计这个宇宙的时候还是一“美”为出发点的,故C正确。D项为第四段第一句的原话,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4.3.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理解。

文中第二段提到“读者也许会把物理看成一个具有精确预言性而不适于审美沉思的科学。其实,审美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物理学的驱动力”否定了D选项的说法。

A项从第二段中“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能得出为正确。B项从第四段第一句可以得出是正确的。C项为第四段原文“物理学家在审视自然时所用的美学体系也是从这种朴素的几何确定性中吸取精髓的”,为作者肯定的观点。

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从第五段中“按古希腊人对球形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天体的完美性的雄辩论述,我还是要继续将对称等同于美”这一句可知C项正确。

A、B项的主体词都为“圆”,A项解释圆为什么是对称图形,B项解释为什么圆会被认为最美,均不是本题“对称等同于美”的解释。D项主观性太强,且在文中未得到体现,所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5.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文中提到“圆在绕它的中心旋转时是不变的,作为一个抽象实体,不管我们把它转17度还是转其他角度,这个圆都不会变。而正方形就不一样,只有绕它的中心转90度、180度、270度和360度时才保持不变”,由此可知,正方形对称性的保持要比圆的要求苛刻,故圆比正方形对称性高,C项与作者本意相悖。

A项为最后一段第一句,正确。文中提到“如果一个几何图形在某些操作下保持不变,就说这个图形在这些操作之下具有不变性”,而“对称性涉及到不变形”,故“几何图形在某些操作下保持不变性,这个几何图形就具有对称性”,B项正确。D项从最后一段末句可得出。

故正确答案为C。

5.1.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原文“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通过《最初的文明》一书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可知,现行的文明标准不是由>格林·丹尼尔一个人提出来的。而是通过很多人讨论,>格林·丹尼尔做的补充。所以A项错误,B项是正确的。由“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是使用这样的标准。”可见,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标准不适合中国,只说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并且我国现在也在使用这个标准,所以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没有说“一定”要在考古学上找证据。

故正确答案为B。

5.2.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提出文明的标准有三个,>记载当时人的思想文化的典籍内容不在文明的三个标准中,D选项错误;首先要有城市,即要有城乡差别,C选项正确;其次要有文字,好让文化留存和传播,B选项正确;第三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即出现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A选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5.3.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可知我国只是对世界通行的标准做了补充,D正确。A项中我们和世界通行的标准不完全相同,故错误。C项我们增加的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也并非复杂的礼仪,故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并没有明确表明中国和日本的标准完全相同。

故正确答案为D。

5.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

由文章第一句话“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得出,文明并不是人类与动物界的分界线,是人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所以不正确的是A项。同时推断出C项正确,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只有人类才有,动物没有。由“现在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就需要在考古方面找到文明的标志。”同样文明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推出B项正确。城市的出现了判断文明的标准,也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象征,所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5.5.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文章最后一段得出,中国和日本判断文明的标准只是在欧美上稍加补充,并没有很大差异,故A错误。BC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没有提到这样的观点。由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可知文明的标准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D。

本文来源:https://www.haixia51.com/xc/261901/

推荐内容

为您推荐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青海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

1 【答案】C。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规定  解析:《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 【答案】A。德国  解析: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黑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乡

以下真题是根据网上搜集以及考生回忆整理,在题号顺序上可能与考生的试题有出入,请考生以试卷为准。  一、常识判断  1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 顺应客观规律B 注重主动思考  C 能够坚持不懈D 能够触类旁通  1 【答案】A。解析:庖丁解牛是指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

2019-07-03 17:20:07   乡镇公务员考试真题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

14 【答案】A。德国  解析: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欧元区共有19个成员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斯洛文尼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新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

以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根据网上搜集以及考生回忆的真题做出的答案及解析,在题号顺序上可能与考生的试题有出入,建议考生在看解析时参考答案选项。  60 【答案】C。47  解析:老李家的人均水费为210×5÷6=175元,老张家的人均水费为(180×5+30×7)÷5=222元,则所求为222-175=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湖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

【真题】下列关于党的重要思想,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①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

2019-07-03 17:20:07   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